你有位堂姐去年剛大學畢業,留在大城市找了工作,在你眼里光鮮亮麗的她,卻是親戚口中“一把年紀還沒對象”的“不孝女”。于是,從除夕到元宵,每撥兒拜訪的親戚都要明里暗里催她幾句。往年面對這種情況皺眉沉默的堂姐,今年卻打斷了大家,開始侃侃而談:“你有這么高速運轉的機器進入中國,記住我給出的原理小的時候……”
她講了幾分鐘才停下,你沒聽懂,扭頭看看親戚們好像也似懂非懂,但他們紛紛不再追問,甚至有人點頭稱贊:“不愧是大城市回來的大學生,越來越會講話了,工作了是有點東西!”然后,他們轉而又向表哥發起了一連串的提問。
這時候,你發現一向“中二”、不理任何人的妹妹,朝著堂姐挪過去,兩人耳語幾句,相視一笑。咦,她聽懂了嗎?這是什么他們才懂的“暗號”嗎?親戚們走后,你才從她們口中知道,這是最近年輕人開發的面對親戚新技巧——“已讀亂回”,就是說一大堆看似很有道理、其實并沒什么邏輯關聯的話,堂姐說的那段話就是照抄了網上最火的一段文本。
親戚“拷問”:人際敏感者的考場
走親戚、相互問候,原本應該是愉快的,但總有人聽到親戚的問題時感覺像是在被“拷問”,感到壓力重重、焦慮不安,擔心給親戚留下不好的印象、被親戚看不起,甚至有時候親戚發表了不合理的評價,他們也會委屈自己、不去反駁。
這其實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。這種不斷擔心負面社會評價,并采取防御性行為來避免的傾向,被稱為人際敏感,它反映的是一種地位的不平等。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,公司地位較低的成員,相比起地位較高的領導們,人際敏感性更高,因為琢磨出領導的評價標準,多半能更好地取悅他們、獲得回報。人際敏感者在走親戚的過程中,就是把親戚們視為了地位更高的考官,才會對他們的評價如此惶恐。
當我們還是孩子、是學生的時候,對家長、老師的評價保持敏感,往往對我們有利。但針對成年人群體的研究發現,人際敏感是抑郁、焦慮等情緒問題的易感因素,還有可能增加患病的風險。所以,對人際敏感者來說,不再把親戚當自己的考官,才能讓自己身心健康。
已讀亂回:一種隱晦的“撕考卷”
不讓親戚當自己的考官,有很多方法。有人選擇“斷親”,不走親戚,就相當于不參加考試;有人選擇沉默,塑造一個內向社恐的人設,相當于交了白卷;有人選擇和親戚互嗆互懟,甚至于大打出手,相當于撕了卷子。
但這些方法對人際敏感的人來說,可能都不如“已讀亂回”。“亂”回“亂”講,像是在數學卷子證明題上寫“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”,在語文作文題上畫畫。這樣的回應,解構了親戚提問原本像考官考試一般的嚴肅性,談笑之間就將原本自詡考官、看似地位更高的親戚拉了下來,既能糊弄、應付過去,還不至于和親戚撕破臉。
“亂回”背后:年輕人在搶話語權
其實,也不怪年輕人敏感,每年的親戚聊天,本來就難免暗涌著話語權的炫耀。過往常見的如:長輩以人生經驗對小輩進行詢問、說教,當老板的倚靠高收入對打工仔們指手畫腳,都是他們更有話語權的體現。
但近年來,由于科技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,反而是年輕人更容易掌握新技術,并利用新技術看到更大的世界。長輩的神秘感、遙不可及感逐漸消解的同時,年輕人們正聊起春晚直播紅包、網絡熱梗等話題時,反而是年輕人顯得更“神秘”“厲害”了。哲學家??抡f,“話語即權力”,在這個過程中,年輕人就一點點搶過了話語權。
“已讀亂回”、主動“亂”講,是展示話語權的方式中比較無厘頭的一種。更加熟練掌握這一游戲規則的年輕人中,有人已經在親戚面前自如地談論自己擅長的話題,甚至給親戚“出卷子”了。
一起“發瘋”:找到小圈子的暗號
除了糊弄親戚,“已讀亂回”還是年輕人的社交工具。就像堂姐通過一通亂回,讓妹妹知道了她們正在同一片海域沖浪。在擠滿了親戚的房間內,她們兩人形成了一個小圈子,也就是社會心理學中所說的內群體,彼此之間產生了親切感、歸屬感,能讓她們在面對不熟悉的親戚時內心仍有安全感。
當然,即便很多好朋友之間會“已讀亂回”、一起“發瘋”,仍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樣做,有網友表示,如果自己的同事、朋友長期“事事有回應,件件沒著落”,也會令人困擾。我們需要“已讀亂回”來實現更平等的關系,也需要真誠的溝通來維護更親密的關系。
來源:中國青年報
流程編輯:u027
如遇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。版權侵權聯系電話:010-85202353
全部評論
0條